
上一季,姜妍和虞书欣给( gěi)沉寂许久的《中餐厅》带了( le)些新的水花。
尝到了点甜( tián)头的《中餐厅》今年乘势而( ér)为,重新拆解经营故事,试( shì)图再次挖掘出能和公众( zhòng)达成情绪共振的创意点( diǎn),最明显地,就是这一次的( de)“0物资创业”。
不过这一点早( zǎo)就有迹可循,《中餐厅》较为( wèi)固定的节目模式下,明星( xīng)嘉宾和节目组都会按照( zhào)经验在节目开始前做好( hǎo)十足准备,虽然可以确保( bǎo)中餐厅在海外的正常营( yíng)业,但也导致故事始终在( zài)“安全圈”里徘徊,冷眼也不( bù)止一次地强调过这个问( wèn)题。
那么,打着“0物资”的创业( yè)季会带来新的故事冲突( tū)吗?带着这个问题,冷眼又( yòu)打开了新一季的《中餐厅( tīng)》,先说观感, 整体看下来比( bǐ)第八季好,但还有一些老( lǎo)问题没改过来,有新鲜感( gǎn),但算不上“脱胎换骨”。


跑堂( táng)小弟们的新故事
对于综( zōng)N代来说,故事主线固化,嘉( jiā)宾的全新组合就尤为重( zhòng)要,尤其是这两年对“群像( xiàng)感”的强调,嘉宾组合在很( hěn)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物故( gù)事是否好看,《中餐厅》尤其( qí)如此。
店长黄晓明、大厨林( lín)述巍的固定搭配自不必( bì)多说,用“老人”维持节目调( diào)性,是《中餐厅》一直以来的( de)策略。
姜妍的加入也在意( yì)料之中,好不容易挖掘到( dào)了一个如此适配《中餐厅( tīng)》的女嘉宾,节目自然不会( huì)轻易放过。
财务小妹沈月( yuè)的加入无功无过,虽然与( yǔ)节目的适配性不如姜妍( yán),但既有国民度,又有拍摄( shè)特长加持,人选倒也合适( shì)。

最让冷眼揪心的是 “跑堂( táng)小弟” 的选择。
以往的《中餐( cān)厅》里,“跑堂小弟”的角色最( zuì)没有存在感,既是因为人( rén)物亮点都在其他角色身( shēn)上,比如店长、厨师都能参( cān)与到店铺经营决策中,矛( máo)盾冲突容易建构,也是因( yīn)为“跑堂小弟”的角色太过( guò)模板化,有点像“花瓶”。
但其( qí)实这是一个很可以挖掘( jué)的角色,能够熟悉厨房、前( qián)厅、老板风格、顾客风格,成( chéng)长线也很有看点。
而这一( yī)季,竟然一下子塞了三个( gè)同类型的“跑堂小弟”:翟潇( xiāo)闻、丁禹兮、尹浩宇(派派)。
本( běn)是极容易同质化的角色( sè),若是挖掘不出来亮点,那( nà)么很有可能让大篇幅的( de)人物故事废掉。
但这季的( de)《中餐厅》很聪明地改变了( le)打法, 不再强调人物在节( jié)目中的成长,而是用人物( wù)本身的特色和亮点去带( dài)动节目 。换句话说,这季的( de)三位“跑堂小弟”开局自带( dài)属性。

比如 翟潇闻 ,虽然也( yě)是上一季《中餐厅》的“老人( rén)”,但很明显能够感受到他( tā)的变化。
最大的亮点就是( shì) 延续下来的成长叙事 。
以( yǐ)往,跑堂小弟都是新人定( dìng)位,辅助厨师和店长,话语( yǔ)权不大,功能性不多,上季( jì)的翟潇闻就是这样,没有( yǒu)经营经验、语言水平不行( xíng)、综艺感也不强,从功能定( dìng)位到社交互动都乏善可( kě)陈,带不出节目效果,冷眼( yǎn)对他的印象也相当模糊( hú)。
而这季的翟潇闻,很清楚( chǔ)地知道自己的定位,作为( wèi)唯一一个延续到第二季( jì)的跑堂小弟,他很自然地( dì)接下“老带新”的任务,且自( zì)带原生关系,很快就让同( tóng)为同龄人的沈月和尹浩( hào)宇适应了中餐厅的节奏( zòu)。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季的( de)翟潇闻还上演了“咸鱼翻( fān)身”的戏码,第一季暴露出( chū)语言水平不好,就在第二( èr)季出发前恶补英语,甚至( zhì)主动拉嘉宾进行英语陪( péi)练,把原本的“缺陷”变成了( le)好笑的看点,人物特质相( xiāng)较于上一季明显饱满了( le)很多。

尹浩宇 则负责“美强( qiáng)惨”的职场新人代入。
精通( tōng)多国语言,特别适合异国( guó)餐厅的接待工作,中文也( yě)很流利,交流起来没有什( shén)么阻碍,态度谦逊做事又( yòu)认真,几乎挑不出来什么( me)错。
人选是合适的,但如果( guǒ)呈现地太完美也会无趣( qù)。
《中餐厅》抓住了尹浩宇兢( jīng)兢业业的 “打工人” 人设,用( yòng)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失误( wù)打破了这层“完美滤镜”,暴( bào)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反而( ér)带来了更多的共鸣。

比如( rú)第四期点餐失误事件,第( dì)一次失误是因为尹浩宇( yǔ)忙着记菜名,忽视了点菜( cài)单位置的变化,把2号桌客( kè)人的菜品送到了1号桌,直( zhí)到林大厨上了前厅才发( fā)现;第二次则是上菜时客( kè)人否认点过这道菜,但实( shí)际上是一开始黄晓明和( hé)客人沟通带来的误解。
两( liǎng)重失误之下,尹浩宇尤其( qí)地内疚,虽然在“上帝视角( jiǎo)”的观众们能够谅解这些( xiē)小失误,但作为中餐厅新( xīn)人的尹浩宇则是异常紧( jǐn)张,营业结束后又额外抽( chōu)时间记熟菜名,规避之后( hòu)产生问题的可能。
这简直( zhí)是最标准的职场新人成( chéng)长记,对于《中餐厅》这种经( jīng)营类综艺来说, 态度是讨( tǎo)喜的第一步,专业能力才( cái)是加成 ,相比于抖包袱搞( gǎo)综艺感,认认真真做事反( fǎn)倒更容易让观众记住这( zhè)个有些陌生的爱豆面孔( kǒng)。

讨论度最高的,则是 丁禹( yǔ)兮 。
他的讨喜原因和姜妍( yán)很相似, 不把录节目当走( zǒu)过场,而是全身心投入餐( cān)厅经营的真诚和实干 。
就( jiù)比如刚开始的餐厅实习( xí),丁禹兮被分配到一个生( shēng)意惨淡的当地餐厅去揽( lǎn)客,即便老板态度一般,即( jí)便学不到什么东西,即便( biàn)揽客无人问津,他还是一( yī)直让自己保持饱满的情( qíng)绪,中餐厅营业时更是如( rú)此,自告奋勇做“桥”,忙碌了( le)一天也能哼着歌洗碗。
就( jiù)像网友评价他是“现实版( bǎn)海绵宝宝”,超绝 “活人感” 。

除( chú)此之外,他 细腻的情绪感( gǎn)知 ,对于一档经营类综艺( yì)来说也极为契合。
以往的( de)嘉宾不乏专业能力强的( de)人,但经营性事务本就琐( suǒ)碎,再加上录综艺,能够顾( gù)全自己本就难得,更别说( shuō)再周全其他人了。
但丁禹( yǔ)兮的情绪满到可以托住( zhù)他人,比如尹浩宇因点餐( cān)失误而内疚时会引导说( shuō),“派派的中文太好了,以至( zhì)于我们会忘记他是一个( gè)外国人”,沈月独自接待外( wài)国人不知所措时,同是新( xīn)人的丁禹兮可以带着她( tā)完成接待,甚至前厅忙碌( lù)时,他还能自发地带着自( zì)己背来的国风纪念品去( qù)安抚客人。
因此他的高情( qíng)商名场面引起了高讨论( lùn)度,也为这季中餐厅托了( le)一个很好的底。


在地性与( yǔ)创业叙事的连接
选角拉( lā)高了节目的下限,哪怕叙( xù)事无聊,这群人的“群像感( gǎn)”也不会让节目太难看。
而( ér)承担节目上限的创业叙( xù)事又做的如何?
其实“创业( yè)”本不属于《中餐厅》的创新( xīn),节目定位是异国他乡开( kāi)餐厅,那么每一季的故事( shì)其实都是“创业”,只不过今( jīn)年借“创业季”的名头将经( jīng)营叙事做的更极致,实际( jì)上只是回归《中餐厅》最初( chū)的定位。
而除了创业回归( guī)之外,这一季尤其让冷眼( yǎn)关注的亮点是 强迫嘉宾( bīn)走出去,和“在地性”做了强( qiáng)连接 。

以往的《中餐厅》虽然( rán)主打异国文化,但主要场( chǎng)景还是在中餐厅里打转( zhuǎn),地域只是作为一个背景( jǐng)板,就像冷眼一直诟病的( de),《中餐厅》是换个场景做同( tóng)样的事,“在地性”一直不是( shì)核心看点。
但这次创业季( jì)的模式是“0物资创业”,要求( qiú)嘉宾不能带食材带器具( jù),不能带私人资金,不仅全( quán)部采购从当地来,甚至还( hái)要去当地餐厅打工了解( jiě)风土人情。
嘉宾们不得不( bù)走出去挖掘当地饮食文( wén)化。
去当地餐厅了解顾客( kè)口味,去当地菜市场挑选( xuǎn)食材和香料,去当地超市( shì)采购厨房用品,甚至去当( dāng)地的中餐厅取经, 层层的( de)“走出去”让这次的经营铺( pù)垫相较于之前的“说开店( diàn)就开店”扎实了很多。

观众( zhòng)也可以通过每个人为餐( cān)厅开业做的具体的努力( lì),了解摩洛哥丹吉尔的饮( yǐn)食文化。
比如黄晓明、翟潇( xiāo)闻、尹浩宇实习去的人气( qì)爆满的小吃摊,透露出当( dāng)地居民对甜的嗜好;而丁( dīng)禹兮、林述巍打工的当地( dì)传统餐厅的装潢布置,也( yě)尽显非洲风情;而嘉宾们( men)走街串巷地采购和揽客( kè),也带出当地绝佳的海滨( bīn)风光。
从美食到城市,《中餐( cān)厅》终于再次和地域做了( le)深度的勾连。
但是, 前三期( qī)的创业叙事亮点并没有( yǒu)延续到后期的经营中 ,进( jìn)入到正式的经营环节后( hòu),冷眼发现《中餐厅》又开始( shǐ)走之前的路数了。
首先,餐( cān)厅实习的成果并没有在( zài)后续的经营中呈现,反倒( dào)有种“没苦硬吃”之感。
嘉宾( bīn)们刚下飞机,平均睡眠时( shí)间不足4小时,就开始到其( qí)他餐厅实习,若是学习当( dāng)地菜品的制作倒也还说( shuō)得过去,但嘉宾们被禁止( zhǐ)进厨房,只能在前台招呼( hū)客人端盘子,干些简单的( de)体力活,正式的餐厅营业( yè)中也没有看到哪个菜品( pǐn)根据实习的结果做了改( gǎi)良,说实话有点浪费了这( zhè)个环节。

其次,在异国他乡( xiāng)用3天完成从无到有的创( chuàng)业, 观众们想看到的是一( yī)步一步解决困难的热血( xuè)经营故事,而不是“刻意刁( diāo)难”后又“光速打脸”。
一开始( shǐ)号称“0物资”,结果当地中餐( cān)厅老板送盘子送碗,飞行( xíng)嘉宾岳云鹏来了之后带( dài)钱又带菜,先不说这些是( shì)否是嘉宾的自发行为,既( jì)然节目想通过“从无到有( yǒu)”的方式铺垫出创业故事( shì),那么这些准备就必须有( yǒu)一些合理的过渡。
比如节( jié)目组打通最基本的流程( chéng),而嘉宾完成最后的创新( xīn)和融合,而不能是最基本( běn)的中餐调料要从另一个( gè)城市运过来,而锦上添花( huā)的器具却是别人拱手相( xiāng)送。
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 wèi),让创业规则的设定弱化( huà)、叙事失真。

最明显的是,从( cóng)中餐厅开张后, 节目就突( tū)然从Hard模式转变为Easy模式 ,最( zuì)多是嘉宾们经验有些不( bù)足,上错了几次菜,但揽客( kè)很顺畅,备菜和采购也不( bù)是问题,就连沈月和翟潇( xiāo)闻的饮料摊都有大批量( liàng)的顾客光顾,熟悉的合家( jiā)欢氛围扑面而来。
冷眼并( bìng)非鸡蛋里挑骨头,非得让( ràng)经营多生是非,只不过从( cóng)创业的艰难到经营的流( liú)畅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 gè)不断“犯错-学习-改进”的闭( bì)环才是创业叙事最能够( gòu)打动观众的点。但可惜的( de)是,目前看下来,《中餐厅》还( hái)是没能做到极致。

整体看( kàn)来,这一季的《中餐厅》相比( bǐ)于之前确实有了长足的( de)进步,不管是对于人物的( de)挖掘还是模式的设计,能( néng)看出来下了心思,有了亮( liàng)点。
但冷眼还是更希望这( zhè)些创新能够是持续的,有( yǒu)推进的。
当然现在节目才( cái)播至中段,目前出现的一( yī)些问题或许在后面会有( yǒu)解决方案,冷眼也会持续( xù)关注节目,由衷希望的也( yě)是《中餐厅》能够越做越好( hǎo)。